
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孩子是家庭的希望,是国家的未来。教育不仅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,更是关系国家、民族前途发展的重大战略。
通过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,促进教育领域机制体制和结构性改革,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,以“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”的理念,办区域性最好的教育。
广安迎难而上。2011年,广安被确立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,坚持“探索新途径、创造新经验、促进新发展”的思路。7年来,我市走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改革的突围之路。
去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九实验中学,坐落于广安经开区,可容纳5000名学生在校就读。该校的建成招生,对于缓解广安经开区以及广安区官盛新区学校资源不足,起到了极大作用。
在改革教师招录制度的同时,我市积极推进教师“县管校用”制度,即中小学教师的“无校籍管理”,县上统一管理教师总量、岗位结构和教师身份,学校按岗配置、使用和考核教师。这样一来,中小学教师与学校间的人事关系束缚被打破,全市的教师资源被盘活。
改革前,优质校名师“扎堆”,农村校优质师资和生源流失严重;改革后,城乡教师大轮岗,名校特级教师到农村任教。
在高中阶段,邻水中学探索“基础课程+拓展课程+特色课程”综合课程体系和“选课走班”教学模式,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,指导学生根据兴趣、志向选择课程,适应新高考。目前,“选课走班”教学模式已在邻水普通高中学校推广。
群众殷切期盼,改变迫在眉睫。只有着力解决“入园难、入园贵、质不优”的现实问题,积极回应老百姓“有园上、园好上、上好园”的需求,深化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,做到“加量加质不加价”,才能从根本上补齐公办幼儿园存在的短板。
走进华蓥市天池镇小学,标准的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。天池小学借助“全面改薄”项目,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0余万元,改建运动场地4800平方米,所有教学班配置了电子白板,接通了网络,图书、教学仪器设备均达到省定教育扶贫乡镇标准中小校建设标准。
立德树人,关键在师。近年来,我市加大对音体美、学前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引进力度,借助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平台,主动“走出去”,进行现场招聘、现场签约。从传统的1:3开考比例放宽到部分学科的1:2,解决音体美、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。
根据“三进校园”总体安排,全市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,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;全市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要广泛开展“快乐健康跑”活动,每次跑步不少于800米;各中小学将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,有条件的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,确保所有中小学校都有足球运动场地。
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造型精美的手工陶艺;邻水县九龙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端正有力的楷书;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建成特色红军小学。“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,身体能够得到锻炼,近年来,县教育局大力提倡‘一校一品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,希望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。”邻水县教育局副局长胡道文说。
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百年大计,莫如树人。教育要有新作为,必须以未来为导向,着重补短板、促改革、抓创新,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中国教育占据世界教育舞台中央,引领世界教育潮流,从跟跑者、并行者变成领跑者。而广安的任务就是:办区域性最好的教育。